一、项目背景
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作为展示青藏高原独特地质构造、丰富矿产资源和多样生态系统的重要窗口,馆藏各类珍贵矿物标本、古生物化石及地质文献等文物逾万件。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.8万平方米,包含常设展厅、专题展区、文物库房等功能区域。为强化文物安全管理,提升参观体验,现拟建设集文物定位、环境监测、安防联动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。
二、解决方案
1.文物精确定位与环境监测
系统采用UWB高精度定位技术,为每件重点文物配置微型定位标签,通过2D/3D数字孪生地图实时呈现文物位置。展柜内置温湿度、光照度传感器,数据每30秒更新至管理平台,当环境参数超出文物保存标准时自动触发预警。特别针对易损的盐湖矿物结晶标本,系统额外配置震动监测模块,防止搬运或布展时的意外损伤。
2.智能巡检与安全管控
安防人员配备定位工牌,系统自动记录巡检路径并生成热力图,直观显示各区域安防覆盖频率。在文物库房、配电室等重点区域设置电子围栏,非授权人员接近时联动声光报警装置。每日闭馆后,系统自动核验文物位置与安防状态,对未按计划归位的展品生成异常报告,确保"一物一档"精准管理。
3.轨迹追溯与应急响应
支持按时间轴回溯文物移动记录,精确显示搬运人员、途经路线及停留时长,为文物借展、科研调取提供数字化台账。突发情况下,可一键调取文物周边监控视频,并自动推送定位信息至最近安保终端。针对临时展览场景,系统支持快速部署移动定位基站,确保外借文物全程可追溯。
4.观众服务与数据应用
在公共服务区域设置AR导览终端,观众扫描展品即可查看三维模型与地质演变动画。系统自动分析观众停留时长与参观动线,为展陈优化提供数据支撑。同时建立文物数字孪生库,所有定位数据与环境记录自动归档,为科研机构研究高原矿物退化规律提供长期观测资料。
三、系统价值
本系统将实现从"人防"到"技防"的转型升级,使珍贵的高原地质遗产获得全天候保护。通过米级定位精度和智能环境调控,使易风化盐类矿物的展存风险降低70%。数字化管理流程可减少人工巡检频次30%,同时为每件文物建立完整的"生命轨迹"档案。观众互动功能的加入,更让静态的矿物标本通过科技手段讲述青藏高原亿万年演变的故事,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科学传播能力与社会教育价值。